節錄自上學期台灣文學史的期末論文:
〈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〉是龍瑛宗的作品中,含有十分深刻的死亡省思的篇章,對於理解其死亡觀相當重要。其中的死亡書寫,在林杏南長子死前寫給陳有三的紙條中:
「我對一切東西都感到死亡接近。
被踏扁在路上的蟲豸,緊摟著樹木的蟬殼、落葉,寂靜地走過黃昏街上的葬列。
啊,逝去的誰也不再回來。我的肉體,我的思想,我的一切要是逝去就再也不回來了。
死——
死來到那裡了。
青春算什麼?戀愛算什麼?那種奇怪的感覺到底值得什麼?
只有我不得不靜靜地躺臥在那冰冷的發黑的地下,蛆蟲們盼望地等待著要在我的腰窩、胸膛上穿洞。不久繁茂在墓邊的雜草、樹木,紮下那執拗的根,緊緊纏繞住躺臥在地下的我的臉上、胸上、手腳上,吸收著養分,將在地上開花吧。在明朗放晴的春天蒼穹下,可愛的花搖搖晃晃著,會娛悅行人們的眼目吧。
這就行了。
也許二十三的歲月是短促的。
雖然我的肉體短暫,我的精神卻活過五十歲、六十歲。
我由於深邃的思維和真實的知識得以詮釋事象了。
現在雖然無限地黑暗悲哀,但不久美麗的社會將會來訪的。
我願一邊多采多姿地想像人間洋溢幸福的景象,一邊走向冷冷的地下而長眠。」
其中包含著對死亡的深度思考。人生在世,就是一副肉身,並且這副肉身也與自然萬物同為一體,在死後遁入自然界的循環,成為樹木花草的養分。什麼也不會留下,無論是身體或是思想,一旦死去就不再為人所知,雖存於一切萬有之中,但在這世間卻已不再有「我」。
儘管如此,林杏南長子卻說:「這就行了。」道盡他對死亡的領悟。話中也流露出物質生命不等同於精神生命的思想,精神非肉身所能侷限。他以透徹的眼光審視生命,如同海德格所說的「本真狀態」[1],以真實的自我,真實地面對死亡,並且領悟了人世的種種現象。
他說「不久美麗的社會將會來訪」彷彿對於世人不可見的未來,以靈視之眼看透它,所作出的預言。此處隱隱有著命運論的痕跡,在臨死前看見了那注定來到,卻尚未的成形的美麗社會。
這篇章透露出龍瑛宗深刻的精神思想,林杏南長子在死前由日常的自我還原回本真自我,並且道出了他對人世的理解、對未來的預見,展示一種理想、無懼、有深邃洞見的人格,人性與靈性在臨死前合一,而能透視世界的本質。
[1]海德格認為,人在世上的狀態是在「畏」與各種操煩之中,在生活裡沉淪異化成非本真存在。而當人面對死亡時,將各種操煩拋之身後,領悟到自身存在的獨特意義,成為本真的存在。(〈海德格爾存在哲學的辯證思維解讀〉,王玉莉《人民論壇》(2011年第17期))
本真的展開狀態展示出最基源的真相現象,這最基源亦最本真的展開狀態海德格又稱之為存活的真相。(〈海德格的真相觀略論〉,黃冠英,香港人文哲學會網頁2000年五月第三卷第一期)